收到讀者提問:"看到新聞里說心理咨詢師參與了抗疫工作,他們具體都做些啥?"作為從業十年的心理工作者,今天就掰開揉碎了給大家講講,咱們心理咨詢師在特殊時期到底怎么發揮作用。
第一招叫"心理急救員"。去年上海封控期間,我同事一同事每天接30多通電話。有個外賣小哥最讓人揪心——困在出租屋兩個月,每天靠泡面度日,有天突然情緒崩潰要跳樓。一同事硬是陪他聊了四個小時,從怎么跟平臺協商到怎么跟房東溝通,對了還教他做呼吸放松操。現在這哥們兒成了社區志愿者,還經常給騎手兄弟做心理疏導。
第二招是"情緒滅火器"。方艙醫院里有個00后護士小劉,連續工作36小時后突然對著手機嚎啕大哭。原來她護理的病人病情惡化,家屬在電話里破口大罵。心理咨詢師小王沒急著講道理,先陪她在更衣室痛痛快快哭了一場,等情緒平復了再教她"三秒冷靜法":深吸氣三秒,憋三秒,慢吐氣三秒。現在這套方法在他們科室都傳開了。
第三招最容易被忽視——給防疫人員當"心理充電寶"。社區李書記有次凌晨兩點給我打電話,說連續一個月沒回家,女兒發燒住院都顧不上。我給他支了個招:每天抽五分鐘給女兒錄段語音日記。后來李書記說,這法子既緩解了愧疚感,又讓女兒感受到父愛,現在他帶領的志愿者團隊士氣特別高。
可能有朋友要問:"這些招數我們普通人能用嗎?"當然可以!比如居家隔離時,試試"情緒溫度計":每天早中晚三次給自己情緒打分,超過7分就做套拉伸操,低于3分就找親友嘮嘮嗑。再比如遇到焦慮時,用"五感安撫法":找出五件看到的東西、四件能觸摸的、三種聽到的聲音、兩種聞到的氣味、一種嘗到的味道,這個方法特別適合突然心慌時用。
說到這兒要提醒大家:不是所有心理問題都要找專家。像短暫的情緒低落、輕度睡眠障礙,完全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緩解。但要是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食欲減退、莫名心慌、反復做噩夢,這時候就該尋求專業幫助了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個冷知識:疫情期間心理咨詢最常處理的問題不是抑郁焦慮,而是家庭矛盾!很多夫妻天天大眼瞪小眼,親子關系劍拔弩張。有個案例特別典型:居家辦公的爸爸和上網課的兒子天天吵架,咨詢師教他們玩"角色互換游戲",結果現在爺倆成了"最佳損友"。

抗疫期間心理疏導常見問題解答
總有人問:“為啥在家待著,一點小事就火大?”其實這很正常。長期居家、社交減少,人的情緒就像“高壓鍋”,憋久了總得找個出口。這時候別急著怪自己,先試試這些小方法:
1. 每天給自己10分鐘“放空時間”:關上門窗,戴上耳機聽首慢歌,或者對著窗外發會兒呆,讓腦子暫時歇一歇。
2. 動手做點小事:整理衣柜、給綠植澆水,甚至捏捏解壓玩具。身體動起來,焦慮會跟著轉移。
3. 和家人提前“約法三章”:比如誰心情不好時,其他人先不追問,等冷靜了再聊。
二、總懷疑自己“中招”,心慌得睡不著
不少人天天測體溫,嗓子一癢就疑神疑鬼。這種過度緊張其實比病毒更消耗身體。可以試試:
把“萬一”換成“大概率”:比如想“萬一感染了怎么辦”時,立刻提醒自己:“現在做好防護,感染的幾率其實很低。”
睡前半小時“斷網”:別刷疫情消息,改成看輕松的家庭相冊,或者翻翻舊雜志。
做點“笨事情”:比如抄寫菜譜、數豆子,讓大腦從“胡思亂想模式”切換到“手動模式”。
三、在家待久了,看誰都不順眼
一家老小擠在幾十平米里,難免磕磕碰碰。這時候別硬講道理,試試這些接地氣的招兒:
1. 開家庭吐槽大會:每人用5分鐘吐槽不爽的事,但規則是:不許反駁,只許點頭。說完大家反而容易笑場。
2. 劃分“私人領地”:哪怕在客廳用屏風隔個小角落,掛上“請勿打擾”的牌子,彼此留點空間。
3. 一起做頓“搞笑餐”:比如把餃子包成外星人造型,轉移注意力還能創造共同回憶。
四、刷手機停不下來,越看越心慌
疫情消息鋪天蓋地,有些人明明看難受了,手指還停不住往下劃。這種情況可以:
設置“信息鬧鐘”:每天早中晚各花10分鐘看權威發布,其他時間把新聞APP移到手機對了一屏。
換個方式“刷”:比如關注居家健身視頻、美食教程,把屏幕時間變成“技能充電時間”。
把焦慮“寫出來”:準備個本子,把擔心的內容一條條寫下來,寫完立馬合上本子,告訴自己:“這些交給本子保管了。”
五、孩子在家上網課,家長急得上火
孩子注意力不集中、作業拖拉,很多家長氣得血壓飆升。不妨試試這些辦法:
把“快去學習”換成具體指令:比如不說“別玩手機了”,改說“咱們先把數學練習冊翻到第20頁”。
用“游戲化”管理時間:比如設個20分鐘沙漏,沙子漏完前專心學習,結束后能兌換5分鐘自由活動。
降低期待值:特殊時期孩子也會焦慮,允許他們偶爾效率低,一句“你今天比昨天少走神了3次”比批評更管用。
六、獨居的人憋得難受,咋辦
一個人隔離久了,容易覺得孤單。這時候別硬扛:
每天固定和人“嘮嗑”:哪怕和樓下保安聊兩句天氣,或者給老朋友發條語音。
給生活“加點戲”:比如在家開“個人演唱會”,用手機錄段做飯vlog,儀式感能沖淡孤獨。
養點活物:綠蘿、小金魚都行,每天照顧它們會給生活添點“小盼頭”。
抗疫這三年,大家心里都攢了不少疲憊。但別忘了,咱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“苦中作樂”。情緒波動時,別把它當敵人,試著像對待感冒一樣——多休息、適當調理,總會慢慢好起來的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