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咖啡廳里聽到這句話時,我手里的拿鐵差點灑出來——"上周我的咨詢師跟我表白了"。作為從業8年的心理咨詢師,我想告訴您一個行業真相:咨詢師也是普通人,確實可能對來訪者產生好感,但專業與不專業的區別,就在于是否能讓這種情緒停留在"心動"階段。
去年督導案例研討會上,一位同行分享的真實案例讓我記憶猶新。32歲的男性咨詢師在給25歲抑郁癥患者做認知行為治療時,發現對方不僅完全配合治療方案,還主動分享共同喜歡的音樂和電影。當來訪者第6次咨詢時精心打扮出現,咨詢師突然意識到自己開始期待每周的見面——這就是典型需要警惕的信號。
根據中國心理學會倫理守則和筆者接觸的案例,以下三種情況必須立即采取措施:
1. 當來訪者開始頻繁贈送禮物(哪怕只是手工餅干)
2. 發現自己在咨詢時間外反復回想對話細節
3. 產生"ta要是沒結婚就好了"之類的假設性想法
去年某三甲醫院心理科就發生過典型案例:咨詢師因未及時處理移情反應,導致來訪者誤認為雙方在戀愛,最終引發投訴。處理這類問題的黃金法則是"三個立即":立即記錄、立即報備督導、立即調整咨詢方案。有位從業15年的前輩說得精辟:"我們的工作臺就像手術臺,容不得半點私心雜念。"
特別要提醒的是,某些特定類型的來訪者更易引發情感波動。比如長期缺乏情感支持的依賴型人格、與咨詢師有相似創傷經歷的來訪者、以及某些高學歷高情商的咨詢對象。這時采用"雙督導制"(即同時向兩位督導報備)能有效規避風險。

心理咨詢師如何保持專業邊界
一、角色定位:你不是“救世主”,也不是“朋友”
心理咨詢師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,就是過度代入來訪者的生活。比如有的咨詢師會主動給來訪者介紹工作、幫忙調解家庭矛盾,甚至私下借錢給對方。這些行為看似“熱心”,實則模糊了專業角色。
正確做法是:
明確告知咨詢范圍,比如提前說明“我們只在咨詢時間內討論你帶來的議題”;
拒絕來訪者提出的非專業請求,比如“我可以幫你聯系社工,但直接介入你的家庭事務超出我的職責”;
避免用朋友間的語氣交流,比如不私下聊天、不互贈禮物(象征性小物件除外)。
曾有咨詢師分享過一個案例:一位來訪者因失業情緒低落,多次請求咨詢師幫忙修改簡歷。咨詢師沒有直接代勞,而是引導對方探索“為什么你覺得我幫你改簡歷能解決問題”,最終來訪者意識到自己逃避面對職場焦慮的心態。
二、時間與空間:咨詢室的門不是旋轉門
不少咨詢師為了體現“敬業”,會主動延長咨詢時間、接聽深夜來電,甚至允許來訪者隨時到訪。這種“隨時待命”的狀態,反而會破壞咨詢關系的穩定性。
實操建議:
1. 固定咨詢時長:通常50分鐘/次,超時不超過10分鐘;
2. 設置聯系方式界限:工作手機只在上班時間開機,緊急情況建議聯系危機干預熱線;
3. 物理空間隔離:避免在咖啡廳等非正式場合做咨詢,更不要邀請來訪者到家中。
舉個例子,如果來訪者臨時要求加急咨詢,可以回應:“我理解你現在很需要支持,但我們約定的時間更能保證咨詢效果。如果你感到難以應對,我們可以先討論緊急應對策略。”
三、情感卷入:共情≠替對方扛情緒
新手咨詢師常把“共情”誤解為“和來訪者一起哭一起笑”。一位從業8年的督導曾犀利指出:“如果你的情緒比來訪者還激動,到底是你在幫他,還是他在幫你?”
保持情感邊界的技巧:
覺察身體信號:如果某次咨詢后感到疲憊、憤怒或過度悲傷,可能已卷入過深;
用技術替代本能反應:比如來訪者痛哭時,不是說“別難過了”,而是問“這種情緒讓你聯想到什么經歷”;
定期自我清理:通過督導、個人體驗或藝術表達處理積壓情緒。
四、生活交集:堅決避開“雙重關系”
在小城市或特定圈子(如LGBTQ群體、罕見病群體),咨詢師很可能遇到熟人求助。曾有咨詢師因給鄰居做咨詢,結果卷入對方家庭財產糾紛,最終被迫停業。
避雷訣竅:
社區活動中如遇潛在來訪者,主動保持距離;
社交平臺設置專業賬號與私人賬號;
如發現雙重關系已存在,及時轉介并說明倫理原則。
五、持續成長:邊界感需要專業支撐
邊界不是冷冰冰的規則,而是建立在專業能力上的保護網。參加案例督導、學習倫理守則、定期復盤咨詢記錄,都能幫助咨詢師更從容地把握邊界尺度。
某心理咨詢機構發現,堅持每月參加督導的咨詢師,其來訪者投訴“越界”的概率比未參與者低73%。比如如何處理來訪者的禮物?督導可能會建議:“一本書或賀卡可以接收并用于咨詢室,但貴重物品必須委婉拒絕。”
守住專業邊界不是死守教條,而是帶著對人性的尊重,在規則與溫度之間找到平衡點。當咨詢師能清晰而穩定地守住這條線,來訪者反而會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——因為他們知道,這段關系純粹而可靠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