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臺收到不少讀者私信:"聽說心理咨詢師考試取消了?我去年剛交的培訓費怎么辦?""現在是不是不能考這個證了?為啥突然停考哈?"別急,今天咱們就把這事兒掰開了揉碎了說清楚。
先給童鞋們兒吃顆定心丸:國家取消的是人社部頒發的《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》,不是整個行業都沒了。這事兒要從2017年說起,當時國務院一口氣取消了434項職業資格認證,心理咨詢師證就在其中。但很多培訓機構還在繼續招生,直到2023年政策徹底落地,這事兒才算塵埃落定。
為啥要取消這個證?我走訪了三位資深從業者,發現了三個扎心真相:
第一,考證亂象太離譜。一姐妹在培訓機構當課程顧問五年,他跟我說:"最瘋狂的時候,初中畢業的大姐交8000塊,培訓半個月就能拿證。有的機構甚至明說'考試就是走個過場',這不是培養心理咨詢師,這是培養江湖郎中哈!"
第二,行業標準大升級。李姐在心理醫院工作12年,她說以前持證的人里,真正能獨立咨詢的不到10%。現在改成學歷教育+實踐考核,碩士學歷起步,還要500小時個案積累,就跟培養醫生一個路數。
第三,政策銜接有過渡。王教授是某高校心理學系主任,他透露:"現有持證人員不會作廢,但要參加繼續教育。新政策要求醫療機構必須配備注冊心理師,這個資質要經過更嚴格的評審。"
現在市面上還有中科院心理所等機構發的培訓證書,這些能代替原來的職業資格證嗎?明確告訴大家:這些證書只能證明你學過相關課程,不能作為從業資格。就像你考了廚師培訓結業證,不代表能開餐館一樣。
那想入行的朋友怎么辦?三條明路擺在這:要么正經考應用心理碩士,要么跟著醫院導師做見習,再不濟就先去社區做心理援助志愿者積累經驗。千萬別再相信"交錢“抱過”"的考證機構,那都是割韭菜的。
親情提示正在備考的朋友,趕緊聯系當地人社部門,看看有沒有過渡政策。已經交培訓費的可以依據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第53條要求退款,千萬別吃啞巴虧。

心理咨詢師證取消后,普通人還能入行嗎?
☆一、證書取消,不等于行業關門☆
2017年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后,很多人誤以為“心理咨詢行業涼了”。其實,取消的是政府統一組織的考試,而不是否定行業本身。說白了,以前拿證就能上崗的“捷徑”沒了,但行業需求反而更大了。現在醫院、學校、社區甚至企業,對心理咨詢服務的需求只增不減。
☆二、現在想入行,靠什么?☆
證書雖然不再是硬門檻,但行業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反而更清晰了。普通人想入行,得從這幾個方向下功夫:
1. 學歷和專業背景
如果是心理學、醫學、教育學相關專業出身,優勢明顯。很多正規機構招聘時,會優先看學歷背景。
非科班出身也別慌,可以通過考研、修讀在職課程(比如中科院心理所的培訓項目)補足理論知識。
2. 實戰培訓
市面上靠譜的長程培訓課程(比如“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項目”)成了新敲門磚。這些課程通常包含300小時以上的理論+實操,結業證書在業內有一定認可度。
重點跟對老師:找有多年臨床經驗的導師,比單純刷課更有用。
3. 督導和實習
光有理論不夠,得見真實案例。通過公益熱線(比如心理援助熱線)、社區心理服務等渠道積累小時數。
找個靠譜督導帶著走,避免自己瞎摸索踩坑。
☆三、沒證也能“接活兒”嗎?☆
現在行業更看重實際能力而非一紙證書。普通人可以通過這些方式積累經驗:
線上平臺入駐:像壹心理、簡單心理等平臺允許新手咨詢師接低價個案(每小時50-150元),邊做邊學。
公益服務:參與社區心理講座、學校心理輔導,既能練手還能攢口碑。
自媒體輸出:在小紅書、抖音分享心理學干貨,吸引潛在客戶,同時倒逼自己系統學習。
☆四、行業現狀:機會和現實☆
需求大,但競爭也激烈:一線城市成熟咨詢師時薪可達800-2000元,但新手可能前3年都在“為愛發電”。
別迷信“速成”:市面上7天拿證、99元培訓的套路,大概率是割韭菜。真正能接個案的人,至少投入過2-3年系統學習。
倫理比技術更重要:保密原則、邊界意識這些基礎要求,反而成為淘汰不合格者的關鍵。
☆五、普通人入行的真實路徑☆
1. 前期準備(1-2年):系統學習理論+參與短期工作坊。
2. 中期實踐(2-3年):在督導下接低價個案,同時持續參加進階培訓。
3. 后期深耕:選擇細分領域(比如青少年咨詢、婚姻家庭),打造個人品牌。
現在入行的門檻看似“模糊”,實則是把選擇權交給了市場。能堅持下來的,靠的不是證書光環,而是實打實幫人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這條路不容易,但對真正熱愛的人來說,反而少了條條框框,多了成長空間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