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幾位新手咨詢師交流,發現大家在個案模式應用上存在不少困惑。有位同行跟我吐槽:"明明按教科書流程操作,怎么咨詢效果總差口氣?"其實這個問題很普遍——根據中國心理學會2023年調研數據顯示,從業3年內的咨詢師中,67%存在個案模式選擇不當的情況。今天就結合8年實戰經驗,聊聊個案模式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。
第一類常見誤區是把個案模式當"萬能公式"。上周有位學員發來案例:25歲職場女性,主訴工作壓力大。咨詢師機械套用認知行為模式,結果第三次咨詢就被來訪者婉拒。問題出在哪?這個案例表面是工作壓力,深層其實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價值認同障礙。這時候需要融合人本主義的共情技術,先建立信任關系。
第二個坑是忽視來訪者的認知特點。舉個真實案例:處理中學生厭學問題時,有位咨詢師直接采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(SFBT),結果學生全程沉默。后來改用沙盤游戲治療,孩子才逐漸打開心扉。不同年齡、文化程度的來訪者,適配的介入方式天差地別。
最要命的是第三個誤區——生搬硬套咨詢技術。見過最離譜的案例:某新手咨詢師處理婚戀咨詢時,硬要來訪者做房樹人繪畫測試,結果被質疑專業度。個案模式不是技術堆砌,重點在于建立治療同盟。就像老中醫把脈,關鍵在"望聞問切"的融會貫通。
這里分享三個實用建議:首先建立個案概念化思維,像偵探一樣梳理來訪者問題脈絡;其次準備2-3種備用干預方案,好比廚師備好不同食材;最重要的是定期做案例督導,資深咨詢師的點撥往往能讓你少走三年彎路。
建議新手咨詢師建立自己的案例檔案庫。按年齡段、問題類型做好分類,記錄每個案例的模式選擇及效果反饋。這個方法看似笨,但堅持半年就能形成清晰的決策框架。有位同行用這個方法,個案咨詢有效率從43%提升到78%。

心理咨詢師必知的5種個案記錄技巧
一、☆原話記錄:別加工,先“復制粘貼”☆
新手常犯的錯是急于給來訪者的話“做個人覺得”,比如把“我一想到上班就頭疼,同事說話都像在針對我”記成“來訪者有職場焦慮”。其實丟掉原話等于丟掉關鍵信息——頭疼的頻率、同事的具體行為這些細節,可能隱藏著重要線索。
怎么做:
談話中快速記下關鍵詞(比如“周一早上最難受”“同事開會不叫我”)。
結束后立刻補全對話原句,哪怕用手機語音轉文字輔助。
用引號區分來訪者原話和你的推斷,比如:“他說‘活著沒意思’(情緒低落時提及,未表達具體計劃)”。
二、☆時間線:給問題裝上“進度條”☆
很多心理問題像連續劇,單看某一集根本看不懂。比如一個孩子“突然”厭學,可能是半年內家庭變故、成績下滑、朋友矛盾層層累積的結果。
技巧重點:
1. 用表格或時間軸工具,按時間順序標注關鍵事件:
時間 | 事件 | 來訪者反應 | ||
---|---|---|---|---|
2024年3月 | 母親住院 | 開始失眠、遲到 | ||
2024年4月 | 月考成績下降20分 | 拒絕和同學聊天 |
2. 標出變化節點:比如“從每周遲到3次減少到1次”比“有所改善”更直觀。
三、☆行為+情緒:拆解“冰山模型”☆
只記錄“來訪者哭了”不夠,還要寫清“在談到父親時突然流淚,手握成拳,之后沉默2分鐘”——行為細節能反映情緒強度、防御機制。
實用模板:
情境:討論下周面試安排時。
行為:語速加快,反復搓手,兩次起身倒水。
情緒:自述“心慌”(主觀),觀察到額頭出汗、呼吸短促(客觀)。
四、☆留白式記錄:給未來挖個“鉤子”☆
好記錄要能“自己提問”。比如記錄“來訪者說‘我習慣了’(涉及家庭關系但未展開)”,下次就能主動追問:“您說的‘習慣’具體指什么?”
三個必留鉤子:
1. 矛盾點:“聲稱信任伴侶,但每晚檢查手機”。
2. 模糊表達:“‘他們都不懂’中的‘他們’指誰?”。
3. 身體信號:“每次提到工作都會咳嗽,是否與壓力有關?”。
五、☆隱私保護:安全比詳細更重要☆
見過有人把個案記錄寫得像小說,連來訪者的住址門牌號都記了,這簡直是埋雷。真正的專業記錄要做到:
匿名處理:用“來訪者A”“同事B”代替真名。
分段加密:敏感信息(如自傷史、婚外情)單獨記錄,存不同位置。
定期清理:紙質記錄用碎紙機,電子文檔加密+備份。
對了說句大實話:記錄不是為了應付督導檢查,而是幫你自己“留住”那些容易遺忘的線索。剛開始可能覺得麻煩,但堅持三個月,你一定會回來謝我!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