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很多粉絲私信,發現大家對于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存在不少誤解。有人以為考個證就能月入過萬,也有人聽說這行要終身學習就打了退堂鼓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一聊,當個正經的心理咨詢師到底需要哪些條件,以及大家最關心的投入成本問題。
先潑盆冷水——這行真不是考個證就能上崗的。現在市面上常見的證書分兩種:中科院心理所的《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合格證書》和各地人社第三方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。這兩個證書都只是敲門磚,相當于駕照的科目一考試。真正要執業,至少需要三個硬指標:系統培訓+督導實踐+個案積累。
系統培訓這塊,靠譜的長程培訓課程基本在2-3萬左右。注意要選有地面實操訓練的,純網課根本學不會咨詢技術。像北京某機構的兩年制課程,光模擬咨詢就要做夠100小時,每周還要交逐字稿給老師批改。有位學員跟我吐槽:"剛開始覺得自己說話挺正常,老師一批改才發現,十句話里有八句都是無效回應。"
督導費用才是真正的大頭。按照行業標準,新手咨詢師每做10次咨詢就需要1次督導,每次督導費400-800元不等。有個在深圳執業的咨詢師朋友算過賬:前三年平均每月督導費就要花掉5000塊,這還不算每年必須參加的繼續教育培訓。所以那些宣傳"零基礎包就業"的機構,大家還是繞道走吧。
至于大家最關心的收入問題,這里有個真實案例:杭州的王老師入行前三年總共投入28萬(培訓+督導+個人體驗),同期咨詢收入9.6萬。直到第四年個案量穩定在每周15個以上,才實現收支平衡。所以說這行前期就是個"氪金職業",沒點家底還真撐不住。
不過也別被嚇到,現在有很多折中方案。比如先在社區心理服務站積累經驗,或者加入公益咨詢平臺。北京朝陽區有個心理咨詢站就采用"以工代訓"模式,新人可以邊做熱線咨詢邊接受免費督導。雖然前期收入低,但能省下大筆培訓費用。
對了給想入行的朋友三個建議:第一準備好至少5年的成長資金,第二找對靠譜的導師團隊,第三做好終身學習的心理準備。這行就像中醫,越老越吃香,但前提是你得熬過前期的"學徒期"。

轉行做心理咨詢師的人,后來都怎么樣了?
這兩年身邊總有人問我:"聽說你轉行做心理咨詢師了?這行是不是特賺錢?每天聽人倒苦水會不會抑郁哈?"每次聽到這些,我都想拉他們坐下來好好聊聊。今天就跟研友們兒掏心窩子說說,那些半路出家干心理咨詢的普通人,現在到底過得咋樣。
一、推開這扇門的人
我認識個當了十年中學班主任的姐姐,去年咬牙考了咨詢師證。問起原因,她說每天處理學生心理問題像打地鼠,學校心理老師根本忙不過來。還有個前互聯網大廠HR,35歲被裁員后轉型,現在專做職場焦慮咨詢,用他的話說:"以前幫公司裁人,現在幫被裁的人重建信心,也算還債了。"這些轉行者有個共同點——要么是被生活推著走,要么心里揣著助人的火苗。
二、考證只是入場券
千萬別信"三個月拿證包就業"的廣告。我考二級證那會兒,光是《變態心理學》就啃了兩個月,案例分析錯得導師直嘆氣。更扎心的是拿到證才發現,沒人愿意找新手咨詢師。后來跟著社區做公益咨詢,前半年都是倒貼交通費,有次被來訪者當場質疑"你行不行哈",差點沒繃住。
三、真實的工作狀態
現在我的日常分兩種:線上接視頻咨詢像開盲盒,可能遇到哭訴婚姻危機的主婦,也可能碰上備考焦慮的高三生;線下在合作機構坐班時,得應付各種"意外"——有家長硬要塞紅包讓給孩子改高考志愿的,有大爺以為心理咨詢能治腰間盤突出的。要說收入,頭兩年還沒原來當老師掙得多,但上個月有個抑郁的初中生給我發消息說"老師,我考上重點高中了",那種滿足感真不是錢能衡量的。
四、看不見的成長
干這行最意外的收獲是把自己修明白了。以前聽朋友抱怨總覺得"多大點事",現在學會了閉嘴傾聽;從前遇事愛鉆牛角尖,現在會自動跳出情緒找解決方法。有個同行說得妙:"我們就像情緒垃圾桶,但別忘了自己也得定期清空。"現在每周雷打不動找督導做個人體驗,既是職業要求,更是自我救贖。
五、幾個扎心真相
1. 不是會聊天就能干這行,有次我接熱線遇到重度抑郁患者,手心冒汗還得保持語氣平穩;
2. 別指望速成,有個來訪者跟我做了兩年咨詢才敢面對童年創傷;
3. 時薪看著高,但扣除督導費、培訓費、場地費,可能還不如送外賣賺得多;
4. 得習慣被質疑,我姑至今覺得我"整天神神叨叨不務正業"。
想入行的朋友記住三件事:先兼職試水別裸辭,找個靠譜督導比考證重要,把這行當普通職業看待——它治不了你的中年危機,也變不出金山銀山,但確實能讓某些灰暗的人生透進光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